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轼成功通过了朝廷的“制科考试”,被吏部派遣到凤翔任职。
在赴任的路上,苏轼收到了弟弟苏辙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回顾了兄弟二人五年前共赴京城应试,途经渑池时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怀旧与淡淡的哀愁。
为了宽慰弟弟,苏轼随即作了一首“和诗”寄回,不料竟成了“千古绝唱”。这首和诗,便是脍炙人口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一、《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北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应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之作,因为苏辙的原诗末句但若“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抒发了对命运无奈的感慨,所以苏轼的和诗,就从个人对人生的感悟谈起。
诗的前四句大意阐述:在人生的长途中,我们每到一个地方,该如何形容它的意义呢?或许就像是鸿雁踏过雪地留下的爪印,虽是出于偶然,却也有深刻的意义。
这些爪印,不过是鸿雁在休息时偶然留下的痕迹,等到它飞走的时候,谁又能够根据这些痕迹,去预测到它将飞向何方?
后面四句则直接对弟弟苏辙说:渑池的老僧已逝,新塔矗立,而我们昔日题于寺壁的诗,已经无处寻觅,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回想往昔,我们共同经历的艰难险阻,不都一一克服了吗?
人生路上的困境是难免的,然而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应学会向前看,一旦跨越障碍,达成理想,曾经的困苦就微不足道了。
苏轼此诗的前四句,因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还衍生出一个“雪泥鸿爪”的成语。人们用它来以形容往事在人生旅途之中,留下的淡淡痕迹。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时常引用苏轼这四句诗。但是对于诗句究竟是什么寓意,却产生了两种看似相悖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这四句诗揭示了天地无常、生命短暂的哲理,它是在告诫人们:无论你多么努力,最终你在世上留下的痕迹,都将如同鸿爪印雪,转瞬即逝,所以我们应珍惜当下,活出精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四句诗是在鼓励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前面一种理念,比较契合中国道家的思想,就像现在人倡导的“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让人学会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后面一种理论体现了咱们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出仕精神,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持到底。那么,苏轼在创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时,内心究竟怀有怎样的思绪呢?
二、苏轼创作此诗时的思绪
苏轼曾经撰写过一篇名为《陈太初尸解》的文章,他在文中详述了道家“尸解”、“羽化”至“登仙”的奇异传说。
当中还提到了自己“八岁入小学,以道师张易简为师”,这说明他自幼就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缘,从而学会了运用“中式哲学”的视角去审视人生百态。
尽管苏轼的确有些“少年老成”的模样,但是我们从他刻苦研读儒家经典,与父亲、弟弟并肩参加科举的经历来看,会发现他并没有因为自小接触道家的学问而摒弃儒家出仕报国的理想。
至少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仍是一位怀揣经世济国梦想的爱国诗人。这一点从他在被贬黄州之前的各种诗文之中,均得到了体现。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他们二人同居一个屋檐之下,共同求学,共同成长,因此在学问与思想上有多有共通之处。苏辙后来遭遇的人生困境,也源于内心之中深厚的儒家情怀。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和他们的父亲三人同赴汴梁应试,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京城。他们的才华广受赞誉,连皇帝也对他们青睐有加。
可是,正当兄弟二人准备参加吏部选官考试,打算踏上仕途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却在眉山老家去世了,于是二人只得返乡治丧,并守孝三年。
直至公元1059年,苏轼与苏辙料理完母亲后事,再度启程赴京。终在公元1061年参加吏部选官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苏轼独占鳌头,苏辙紧随其后。
但是在这个过程,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苏辙因为在考试的论文中,议论朝廷的新政触怒了王安石,险些获罪。
幸亏主考官们力保,朝廷爱惜人才网开一面,未予深究。事后吏部得到皇帝的首肯,将二人外派为官。吏部考试后,苏轼被派往凤翔,苏辙则拟任商州。
临行之际,苏辙却因为王安石的阻挠,不能够及时赴任。于是他只得先送兄长苏轼启程去凤翔,再返回京城静待转机。王安石当时权倾朝野,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
苏辙自觉得罪了王安石,前程一片黯淡。刚好他在送兄长赴任返回的途中,又听说渑池寺庙的老和尚去世了,于是就借着这个由头,写了一首诗寄给苏轼。
苏轼读到了苏辙的诗,感受到了弟弟此时的失意与彷徨。于是他为宽慰弟弟,他才写下“雪泥鸿爪”这一千古名句。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审视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并不是想劝他的弟弟淡泊名利,而是在鼓励苏辙放下心结,凡事从长远处看。
吏部选官既定,皇帝已决意派遣苏辙赴商州任职,王安石虽有不满,但也无法更改。他的阻挠只是暂时的,根本无法阻挡苏辙的仕途之路。只要苏辙能入仕为官,未来就充满了希望。
正如苏轼在诗中所说,此次选官的挫折对苏辙而言,不过是“泥上偶然留指爪”,它是一个意外,既然皇帝与朝中重臣决定不予追究,就不会影响苏辙的前程。
当时,苏辙还不满三十岁,其人生事业的高度,还要等到他日方能显现,这正是“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深意所在。
结语
无论是诗歌、典故还是言语,一旦流传开来,对于它们解读就成为后人的自由了。
老话说得好:“诗无达诂”。诗歌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把作者的思想直接强加于读者,而是旨在“激发思考”。因此,每个人从同一首诗中领悟到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性格豁达、淡泊名利者而言,苏轼的“雪泥鸿爪”或许在诉说人生无常,提醒我们珍惜当下;而对于胸怀壮志、锐意进取者,它则是一种激励,告诫我们不必过分在意生命中的挫折。
人在命运面前或者是渺小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应该勇于行动,积极作为。在这个过程之中,遭遇到挑战与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请记住:
一时的困境,并不是永远的困境;一时的成败,也无法左右人最终的命运。